我沒有嘗試過,但有個人真的試過。
Photo Credit:Gymirin 的 Calvin以下還有一個資料來自於耶魯大學健康醫療研究(Yale Scientific)佐證,研究表明,單獨鍛煉身體部位是不可能減少一個地方的脂肪[2]。如果你覺得你被我說中,建議你繼續看下去。
在健身房,仔細觀察,你會發現有些人只固定做某幾種器材,可能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器材能練到想瘦的部位,或是比較熟悉這幾台,抑或是擔心使用不熟悉的器材,會被業務或健身教練騷擾。統計下來發現,他們左右手的厚度卻是差不多(2)這再一次的驗證了想瘦肚子,不要只有做核心或肚子的運動,想瘦腿不要只有做腿的動作。如果你覺得你被我說中,建議你繼續看下去。以下動作適用在家裡或是一個小空間,但需要墊個瑜珈墊,以免背受傷。
統計下來發現,他們左右手的厚度卻是差不多(2)。根據ACE(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ing),在身體的特定部位鍛煉時,該特定部位的脂肪並不會主要從該地方燃燒脂肪[1]。天之蒼蒼,其正色邪?其遠而無所至極邪?其視下也,亦若是則已矣。
太空探險計畫也是勞民傷財,所費不貲。其實看人生至少要從兩個角度而且互相參照,才是全貌。我們也可以這樣問:美國(或人類)耗費如此龐大的資源去登月,又是所為何來? 當然,我們或許就可以用阿姆斯壯登月後的兩句話來作概括性的回答。——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巨無霸客機,例如英、法曾合作產製的協和號,起飛時也是呼嘯聲震耳欲聾,而且只作跨歐美洲越洋航行。
那麼好,大鵬的故事是什麼呢? 首先要介紹大鵬的一次壯遊,就是要從北天池飛到南天池。那可是第一次有人從月亮望地球吔。
但當人吃飽飯,這更深一層的人性需求與人生疑惑就浮現了。也正如鄧小平的名言:「黑貓白貓,能捉老鼠就是好貓。與順著以往謀生的方式去向外追求價值尊嚴,卻始終得不到真正意義感的疑惑。就如天的顏色,我們總以為就是灰藍(蒼蒼),但這就是天的本色了嗎?說不定只是遠看如此罷了。
為什麼要飛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呢?沒辦法,因為牠太大了。就像這一則鯤鵬之喻,文字中就蘊涵有不要執著字面定義而當唯變所適的暗示。這意思同樣可以引申來質問我們在此苦讀莊子,窮析奧義,到底所為何來?不也正是為了要另開一隻天眼,去看透人生嗎? 原來人在衣食不周之時,是只能忙於謀生,無暇再去想什麼人生道理的。覆杯水於坳堂之上,則芥為之舟。
所以他才不要使用質實凝重的科學語言,而轉用虛靈活潑的文學語言,好讓讀者容易放下虛構的故事情節,轉去注意到閃現在字裡行間的真情或「道」。鯤是魚卵,原是極細小的事物,為什麼極大的魚卻用極小的卵來命名呢?原來就是暗示人莫執著名相,要隨時放下事實名相的束縛,回歸到生命的自在逍遙(這才是大,才是道)才是。
先請問:莊子為什麼老愛用這種非真實的寓言來表達他心目中的「道」或者義理呢?最根本的理由就是「道」本來就無法用記錄事實的科學語言來表述,而只能用象徵境界的文學語言來指點。其次,這條北天池生產的大魚,名字卻叫做「鯤」。
當事相遷流不息,我們傳達真情的方式也會、也當隨之變化調整,庶幾恰如其分,無不時中。先要趁著海嘯動盪之勢(海運)才能起飛,而且當牠要起飛的時候,雙翼要激烈拍打水面往前衝三千里,才能取得脫離地心引力的速度。離水面之後還要藉著龍捲風(「扶搖」以及下文說的「羊角」)的幫助往上衝九萬里,來到同溫層向南平飛。一是入乎其中,親身體驗(所謂微觀),一是出乎其外,觀照全局(所謂宏觀)。對天,我們知遠不知近,對地,我們知近不知遠,所以大鵬才要一飛沖天,為的就是補足此憾,以窺人生的全貌啊。而且這一飛就至少要飛六個月才停得下來......。
——〈逍遙遊〉第一段 上文提到大鵬鳥為什麼要一飛沖天,是為了要從另一個角度看人生,好補足人見小(衣食謀生)不見大(意義理想)、知近(現象形色)不知遠(形上真理)的缺憾。置杯焉則膠,水淺而舟大也。
這樣說來前頭的鯤魚云云豈不是多餘嗎?但其實不然,莊子正是要藉此暗示一切都是假相,大鵬也非真實,牠前身原是大魚,則往後也可能變為他物。卻不知那是就科學觀點而言,若就人生命的情意流露而言,那只是隨緣的假借。
——〈逍遙遊〉第一段 上文已介紹過鯤化為鵬這個寓言了,下面就全是大鵬鳥的故事而沒有鯤魚的戲分了。」野馬也,塵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
就是因為陣仗太大,票價太貴,不堪虧損,最後只好停飛。」第二句是他從月球回望滾圓的地球,不禁讚嘆地說:「太美了莊子的實義,無非是要我們放下這人為造作卻早已習焉不察的概念習氣,去重新體會生命自然實存的原始情境罷了。雖同樣是使用肉眼,卻可因心志是否專一,注意力是否集中而所見便有精粗的不同。
我只是感受到牠與我同在。怎麼有人的解牛技術會精采到這個地步呀。
我們說庖丁解牛是由技術提升到藝術層次,所指的也正在於此。簡直就像是在表演知名的樂舞,如商湯時代的〈桑林〉、帝堯時代的〈咸池〉一樣。
所見到的不是龐然的整隻牛,而是能觀察到牛的局部肌理。通常一個優秀的廚師都不免每年要換一把廚刀,因為他解牛基本是用切割的刀法。
吾聞庖丁之言,得養生焉。也可以說他把功夫影片由技術層次提升到藝術層次了。梁惠王看得目眩神馳,忍不住稱讚道:「哇。他所練的眼力其實就是專注力,所謂氣定神閒,不慌忙不緊張,感官的效能自然能發揮到極致。
方今之時,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,官知止而神欲行。心無掛礙,才能自由自在 「......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,因其固然,枝經肯綮之未嘗,而况大軱乎。
所以,我可以閉上眼睛,停止一切感官的運作,而純靠著精神的感應,完全進入牛生命的內部,和牠融為一體,打成一片......」 首先討論時空層次的量變。刀甚至連筋肉相連的部分都根本沒碰,就更不用說盤根錯節的部分了。
當然兩者是相關的,合言之就是量變導致質變。三年之後,未嘗見全牛也。
顶: 75459踩: 111
评论专区